- 专家谈
肾虚的流行病学研究
2024-05-18
肾虚证是指机体因肾精、肾气、肾阴或省阳不足所致的各种证候,中医古籍中很早就对肾虚证有了详细的记载。《脉经》中曰“肾虚.….病苦心中闷,下重,足肿不可以按地”。《圣济总录》中进一步概括肾虚证的临床症状》"腰背酸痛,小便滑利,脐腹痛,耳鸣,四肢边冷,骨枯寒,足胫力劣,不能久立”。《本草经疏》更是将肾虚系统的分为十八种类型,即肾虚十八证:肾虚腰痛,属精气虚;骨乏无力,属阴精不足,肾主骨故也,骨蒸湖热,属精血虚板.….奔豚,属肾虚,脾家湿邪下传客肾所致等。古代医家对肾虚证认识的一步步深入,证明肾虚证是人群常见的证候类型,也为指导临床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肾虚理论,为指导临床治则治法提供了明确的依据。一项针对全年始段的中医部证分析显示,儿童、青少年、青年、中年、老年人群中,都存在肾康证候表现,儿童、老年人肾虚症状阳性率较高,中年次之,青年较少。正符合了《素问:上古天真论》中对肾气盛豪规律的认识。一项针对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职业分层随机调查研究,应用中医肾虚证中省虚的58个症状的动态演变及权重分析,其结果显示31.368的老年人具有肾虚的典型症状,其中约14处于中度肾虚状态,另一项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中医证候学调查研究得到了十分相以的结果。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,肾虚证涉及全年龄段人群,是致病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,肾虚证对老年人的影响尤为显着,特别关注的方面,有学者对比了肾虚证人群与正常人群的脑血流图描记情况,结果显示肾虑人群脑血流图多呈正弦波及三角波,目波幅较低,表明血管弹性明显减弱、供血不足,以流行病学结合现代医学检观手段,充分证明了肾虚与血瘀的密切联系,为临床治则治法的确定提供了坚实的依据。
- 上一篇:错用精子体外受精的事件始末与广东精子库对齐看法
- 下一篇:血瘀的流行病学研究